栏目分类

PRODUCTS

咨询电话

0410 73663731

13604100731

邮 箱

2892034127@163.com

首页 > > 映山红集
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二十二团 赴朝作战纪实 《鏖 战 千 里 运 输 线 》(上集) 文/ 张林成
发表时间:2020-08-07     阅读次数:     字体:【


鏖 战 千 里 运 输 线(上集)

——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二十二团

赴朝作战纪实

张林成 著


题记: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志愿军统帅彭德怀说道:“我们的胜利有后勤部队百分之五十一的功劳”。这种评价是中肯的,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由于敌人较大程度地掌握着制空权,战争的特点之一就是空袭与反空袭、运输与反运输的较量。为了保障前线几十万作战部队弹药、给养、兵源的输送和重型武器的机动,广大二线部队指战员像前线的英雄们一样,艰苦卓绝地浴血奋战在敌我双方鏖战的第二战场,在山高林密、江河众多的朝鲜大地上,筑起了一道又一道摧不垮、炸不烂的千里运输线。

志愿军工兵二十二团(前身为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是第一支入朝参战的特种技术部队。从一九五O年十月执行战时工程保障任务起,到一九五五年一月凯旋回国,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担负了江河渡口的维护、公路运输的抢修、各种建筑等重大战时与战备工程近百项,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战绩。


一、工兵团的组建和战争初期的保障

一九四九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原东北民主联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奉命南下。在我党将要取得全国政权之即,为适应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国防战备的需要,我军开始进行了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各专业技术兵种陆续组建。十月,东北军区在沈阳组建了工兵教导团(以下简称工教团)。工教团成立后,随即在沈阳进行了部分工兵专业技术的初步训练。一九五O年二月,全团移防到吉林市北郊,进行了常规的基础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六月,全团移防到辽南盘锦地区从事水田农业生产。

一九五O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内战爆发。二十七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我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随后操纵联合国,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先后纠集了15个国家约75万军队侵入朝鲜。

面对朝鲜战争迅速恶化的形势,中共中央未雨绸缪,于七月十三日做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美国在扩大朝鲜战争的同时,不顾我国政府一再警告,竟指使空军和海军公开对我东北边境城市与乡村进行极其野蛮的扫射、轰炸。我国领土主权和国防安全受到了严重的践踏与威胁。

在这严峻时刻,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十月八日,中央军委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做好出国作战的准备。十月中旬,侵朝美军与南朝鲜李承晚伪军(以下简称“美李伪军”)已经越过“三八线”,侵占平壤,向中朝边境推进。十月十九日,毛泽东命令志愿军一期赴朝部队十三兵团所属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军,炮兵一、二、八师及配属的特种部队立即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协同朝鲜人民军与侵略者作战。

在中共中央做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时,东北军区所属各部队已经全部进入战备状态。工教团也即时进入战前准备。七月中旬,团部派器材股股长梁鸿举带着东北军区司令部的指示证明,前往中蒙苏边境地区搜集架设舟桥所需的器材。一九三八年七月,一九三九年五月,日本关东军第六兵团实施《北进计划》,在中蒙苏边境线分别发动了“张鼓峰”、“诺门罕”战役,在遭到苏蒙联军猛烈的反击下全军覆没。由此日本关东军准备侵略原苏联的舟桥器材被遗弃在中蒙苏边境线的哈拉哈河沿岸一带。由于连年的战火动乱,这些器材大多已流落民间,有的已被当地居民用做饲养牛马的木槽子或捕鱼的单舟。梁鸿举等在边境地区党政军各部门的全力协助下,将搜集到的几十节军列的架桥器材于九月底前全部装运,护送到辑安、长甸河口、安东(今丹东市)鸭绿江上的三大渡口。

九月下旬,工教团结束农业生产,全部集结于指定地域,开始进行战前准备。为保证我军一期赴朝部队按时顺利过江,十月二日,二营(欠六连)和原东北军区工兵学校学员一队在营长谢意俊的率领下,奉命开赴长甸河口抢修鸭绿江公路大桥。该大桥是日军侵华时期修筑的永久性高标准水泥大桥。部队赶到前已被敌机炸坏。二营接受任务后,冒着敌机的轰炸,很快抢修了大桥,恢复了通车。随后在大桥上游两公里处开辟一座舟桥架设场。并派部分兵力赴鸭绿江南岸清城镇一带构筑工事和设置障碍,迎击北犯之敌,保证渡口安全。另派一个排到朝鲜水丰加工修桥所需木材以作备用。此时的北犯敌人为切断我军进军要道,频繁地出动飞机对长甸大桥狂轰滥炸。有时一天出动B—29重型轰炸机三、四批次之多。十月十日,大桥两处桥面又被炸坏各10多米长。二营指战员立即进行抢修,仅4个小时即恢复了通车。十月十七日,大桥再次被严重炸毁。由于一时难以修复,遂分头行动,一部分继续抢修大桥,另一部分继续赶架舟桥。将学员一队分散配置到各连担任技术骨干,经紧急摸索、试验、突击作业,于十月十八日傍晚,终于将日式特种重型舟桥架设成功(载重21吨),恢复了通车,为保证大批作战物资和赴朝人员源源过江立了头功。十月二十一日黄昏,三十九军一一七师在志愿军司令部(以下简称“志司”)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邓华、师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的率领下赶赴长甸河口。从晚八时到二十二日拂晚前,在邓华、张竭诚、李少元、工教团二营营长谢意俊等指挥员的具体指挥下,一一七师所有人员,车辆、火炮等辎重在特种舟桥上全部渡过鸭绿江。十月二十五日,东线战场四十二军在黄草岭、利洞;西线战场四十军在云山、两水洞同时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此时鸭绿江南岸已呈空虚之势,战况紧急,二营奉命连夜奔赴朝鲜朔州一带抢修工事,准备迎击敌人,后友邻部队赶到接防,二营于十月二十七日返回长甸河口,继续担负护桥任务。

鉴于朝鲜战局急转直下,敌人疯狂北犯,直接威胁我后方指挥机关的安全。十月十三日,工教团奉命调三营为东北军区机关及防空司令部构筑防空工事(坑道),调一营为东北军区司令部构筑地下指挥部。两个营经过近两个月的突击施工,圆满完成任务。三营、一营三连分别于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初返回吉林市。十二月一日,一营一连、二连又奉命渡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朔州一带抢修温泉岭地段的10公里道路。该道路原为三级土石路,路幅狭窄。此时因车流量增大,急需加宽平整。两个连队接受任务后,仅用八天时间即将路面加宽平整到6米以上,保证了车辆畅通。任务完成后,两个连队于十二月八日返回长甸河口,接替二营担任护桥任务。十二月十八日,一连、二连于全团最后撤离返回吉林市北郊营区。


二、吉林临战突击训练与战时整编

为了培养工兵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东北军区原计划将工教团扩建为初级工兵学校,并拟以原东北军区工兵学校迁往长沙时留下的学员一队毕业学员为基础组成四个学员队,作为建校骨干。根据上级指示,工教团于一九五O年十二月初从沈阳、长春两地招收182名青年学生,组成了学员一、三队;另从部队中选调一批文化基础较好的班、排长和战士,组成了学员二、四队。筹建工作刚刚开始不久,因朝鲜战争的发展变化而中止,刚组建的学员队全部解散,招来的青年学生除留77名组成工教团宣传队、机训队和护士队外,其余全部调往东北军区通信学校,原学员一队毕业的学员100多人分散到各连担任助教或正、副排长等职,抽调上来的学员仍回原连队。根据上级指示,工教团于一九五0年十二月中旬将番号改为“东北军区工兵团”。

由于部队组建时间短,未能组织系统的专业训练,指战员中多系步兵改行,专业技术骨干少,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很难完成即将担负的战场工程保障任务。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经上级批准,全团从一九五一年一月一日起,在吉林市北郊附近的松花江上进行了以渡河、架桥为主的临战突击训练。

东北地区的一月,正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部队处于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江中进行训练,不少人手脚被冻坏,但指战员们始终以临战的姿态投入实战性训练,决心在训练中学好专业技术。训练从基础作业开始,按轻徒桥、小幅桥、栈桥、舟桥、架柱桥、列柱桥、堡栏桥、耐柱桥、耐重桥、单舟、漕渡门桥的顺序逐次进行,并结合朝鲜战场环境进行演习和夜间训练,后期还成功架设了一座以特种舟为主的30吨重型舟桥,同时还创造了“沙土防滑”、“胶底焊舟”和用铁丝保护檐脐等训法,较好地解决了东北地区天寒不易漕渡,地滑不易搬运等难题。由于任务紧迫,临战突击训练于三月十日提前结束。

此次训练虽然时间短,但收效明显。经过训练,部队初步掌握了架桥和漕渡的一般技术知识,具备了在江河上完成一般性任务的能力,从而使全体指战员增强了完成战场保障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为适应战时工程保障任务的需要,部队于一九五一年一月中旬奉命进行了战时整编和加强,全团全部规范为“三三”编制,(即团下属三个营、营下属三个连、连下属三个排、排下属三个班)。团机关增编了通信排和电话排,撤销了司号排、理发班等勤杂分队;调整和充实了机关干部;各营部增编了通信班和电话班。加强了武器装备,将原三0、七九步枪全部淘汰,换为日式三八步枪,各连配轻机枪三挺,六0炮三门,营部配美式高射机枪三挺。但运输装备仍很少,全团只有5辆旧汽车,10辆胶轮马车和12辆自行车,其中汽车和马车由团集中使用,自行车分到各营。


三、维护“四大渡口”交通运输

1、形势和任务

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于一九五0年十月十九日开赴朝鲜前线后,与朝鲜人民军先后在博川、云山、温井、熙川、楚山、黄草岭、长津湖等地粉碎了“美李伪军”的疯狂进攻,并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迅速扭转了战场局势。至一九五一年三月初,已将敌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了“三八线”以南。此后,遭我沉重打击的敌军利用其空中优势,对我后方各交通要道和重要桥梁进行了疯狂轰炸,妄图切断我军后方补给线,扭转其被动挨打的局面。

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五日,根据上级指示,东北军区工兵团改番号为“志愿军工兵第二十二团”,隶属“志司”所属工程兵指挥所(以下简称“工指”)的直接指挥。三月中下旬,部队奉命接受位于鸭绿江上辑安、长甸、安东和清川江上安州四大渡口的交通维护。根据任务高度分散这一特殊战况,为便于组织指挥,采取了“团分散、营集中”的措施,全团分五大片,分头执行具体任务:由团长罗昌福率一营于三月十八日到达辑安渡口,在东北军区前方指挥部的指挥下,担负该渡口的维护保障任务;由副团长王福昌率三营于三月十七日到达长甸河口,在志愿军后勤部(以下简称“志后”)所属渡江指挥部(以下简称“渡指”)的指挥下,担负该渡口的维护保障任务;由政治处副主任寇士诚率二营于三月二十八日入朝至清川江安州渡口,在“渡指”的指挥下,担负该渡口的维护保障任务;政委赖振才和副参谋长张福太率团机关和直属分队部分人员设营宽甸(后于七月初移至安东市东郊九连城);四月中旬抽调二、七两连在三营副营长徐锦云的率领下,到达安东渡口,在“渡指”的指挥下,担负该渡口的维护保障任务。时值我军四次战役末五次战役前,各渡口的军用物资堆集如山,运输极其繁重,加上敌机猖狂、桃花水泛滥、冰排汹涌、气候寒冷,任务异常艰巨。

2、各渡口概况

辑安渡口:位于鸭绿江上游,是通往“三八线”东线战场的咽喉要道。当时江上只有一座离水面仅30厘米的低水位桥保持通车,一旦水位上涨,交通必将中断。一营接受任务后,仅用十八天便在江上架起了两座长520米的木材层高水位桥,缓解了交通紧张状况,随后又抽出部分兵力抢修铁路桥,并赴朝鲜顺川、熙川、别河里等处抢修架设了四座总长790米的桥梁。

长甸渡口:位于安东上游90公里处,是通往“三八线”中线战场的要道。该渡口水泥大桥已遭敌机严重破坏,只能依靠舟桥保持通车,三营于四月十五日在渡口附近的下河口架起了一座长514米的高水位列柱堡栏混合式桥,撤收了舟桥以作备用。

安东渡口:位于鸭绿江下游,安东市东郊马市附近,自安东市大铁桥被敌机破坏后,该渡口即为鸭绿江下游通往“三八线”西线战场的唯一要道。当时江上仅有一座抗力不大的低水位木桥。四月十六日,二、七连在河下游架设了一座170米长的百式舟桥(日式中型舟桥)。为防止敌机轰炸,采取了晨撤夕架的措施,并在渡口附近的各支流上架设四座列柱桥,总长480米,随后又在苏甸附近架设了一座长115米的架柱桥,使渡口附近各大小河川四通八达,畅通无阻。

清川江渡口:位于朝鲜安州与孟中里车站之间,是我军通往前线的咽喉要道。该渡口临近西海岸,属丘陵地带,两岸地势平坦开阔,目标明显,敌机封锁严密,江面上有三座列柱桥,一座在北松,另两座在安州。二营以两个连维护安州桥,一个连维护北松桥。

为防止敌机、桃花水和冰排对桥梁的破坏与威胁,一、三营在辑安、长甸两渡口除加高加固原有高水位桥外,还在上游设置了阻止飘流物网,并分别设置了高、中、低水位栈桥三处,结构门桥12副;二、七连在安东渡口,还增设了适合高、中、低水位舟桥各一座。各渡口两岸均构筑了指挥所、器材室、救护室、人员及车辆掩蔽部、交通壕、停车棚、登记站等。

清川江安州渡口,由于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敌机重点封锁的目标。为了对桥梁进行加固作业,并随时准备抢修,在驻地民工的协助下,二营指战员在两个月零10天的时间里,从五十里外林区伐木10948根运至作业场,并修筑五座栈桥及进出路等附属工程。由于完成任务出色,受到了东北军区的通令嘉奖,全文如下:

“清川江渡口工兵二十二团二营及全体民工,在渡江指挥部的具体指导下,积极进行了防洪期的准备工作,在运输力困难,器材不能及时供应的情况下,组织所有力量,取得当地政府的同意,在驻地五十里地区外以两个月零10天时间砍伐了一万零九百四十八根木材并将上述材料及九万条草袋大部以人力运到作业场,保证了桃花水汛期所需木材供应,使作业顺利开工,并修筑了五座栈桥,修筑面积共4320平方米,积土量6677立方米,两侧进出路5600平方米,积土量1120立方米,使用木材被复面积1178平方米,草袋被复面积1178平方米,虽然工程量大,但由于全体工兵及民工高度热情的工作精神,克服了多方面的困难,原定25天任务,18天即全部完成。此种积极负责,艰苦卓越的工作作风,殊堪嘉勉,特通令表扬,并望全体同志继续发扬光荣,保证在任何艰苦环境下顺利完成渡江任务,为支援朝鲜战争的全面性胜利而斗争。”

司令员兼政委:高 岗

副 政 委:李富春

张秀山

周 桓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贺晋年

在此期间,由于敌机疯狂轰炸,团部奉命选出24名爆破能力,于三月下旬至五月下旬配属朝鲜安州铁路管理局,排除了铁路沿线及重要城镇和仓库地区的大量定时炸弹,保证了铁路线的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月一日,团部又抽调六连一个排赴新溪为志愿军前勤司令部构筑掩蔽部,该排用三个月时间共完成坑道式掩蔽部38座,受到上级的好评。

3、抗洪(冰)斗争

从三月下旬开始,朝鲜北部便进入了春汛期,江河解冻,桃花水卷着巨大的冰排汹涌而下,给桥梁造成了很大威胁。四月一日,辑安渡口上游已是冰排密布,在这里担负排冰破冰任务的三连三排战士们跳上冰排采用爆破法排冰破冰。在战士们紧张作业的同时,有一块冰排被洪水冲离岸边直向下游大桥撞去,冰排上还有4名战士,随时都有翻入江中的危险。共产党员、八班班长王世荣看到情况后,立即跳入江中,用身体推动冰排靠岸,由于水急冰大,王世荣在江中一直搏斗了半个多小时,才把冰排推到岸边,使大桥和冰排上的战友脱离了危险。当王世荣即将上岸的时候,在江中执行破冰作业任务的战士王思瑶不慎滑下冰排,被冲入江水中,为抢救战士王思瑶,此时已经精疲力竭的王世荣再次跃入江中,但由于王世荣长时间在寒流中搏斗,冻累交加,与王思瑶双双壮烈牺牲。祖国人民为了怀念这两位不朽的战士,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写成“排冰英雄”连环画刊,在广大青少年中传播,作家钦本立也将他们的事迹写成通讯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六月十日,随着第五次战役的胜利结束,前线部队已经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地区,朝鲜战场已经由大规模的运动战转入了以阵地战为主的防御、阻击、反击阶段。由于战局的变化导致了后方补给线的延长,原来搜集的舟桥器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江河渡口的需要,为解决器材不足的问题,团部派器材股股长梁鸿举带着“工指”的指示证明返回国内,前往沈阳重型机械厂,沈阳五三机械厂,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科研试制,在极短的时间内,生产出了由我国自行设计的舟桥器材,保证了朝鲜战场上架桥器材的源源供应。

从七月下旬开始,由于朝鲜北部连降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江河水暴涨。一场四十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席卷朝鲜北部满目疮痍的大地。泛滥的洪水肆虐地冲毁了大量的桥梁和道路,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后方运输线受到严重破坏。由于桥梁暂时无法架设,为了前线的军需供应,只好采取漕渡方式保证渡口运输。此时各渡口的运输任务异常繁重,特别是清川江安州渡口更为紧张,每天往返的车辆达千台次以上,而此时的江面宽度已由原来的300多米陡增到1200米,水势浩大,浪涛汹涌,漕渡异常危险。八月中旬,团部率领三营赶赴清川江安州渡口,加强了对该渡口的组织指挥和漕渡力量。

在“一切为了前线,多运送一粒粮弹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口号的鼓舞下,二、三营全体指战员在各种困难面前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由于水土不服、过度疲劳和营养不良等原因,部队有70%以上的干部战士患腹泻和夜盲症,但却没有一个人休息,有的一边拉肚子,一边坚持掌舵划浆,面对眼前大量运送前线的衣服和食品,指战员们忍冻受饿,自始自终没有一个人伸手动一件身边的物资给养。经过四十多个昼夜的紧张漕渡,以五艘登陆艇,八副门桥,共漕渡主副食品69200多吨,大小车辆5713台,各种火炮49门,人员55117名,较好地保证了前线的作战急需。


四、反“绞杀战”

一九五一年七月末,美国空军利用朝鲜北部洪水汛期趁火打劫,开始实施“绞杀战”。

“绞杀战”是美军仿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意大利境内,以德军使用的铁路线、公路线为主要攻击目标而发动的一次空中战役而炮制的。朝鲜半岛的地形、交通线的构成以及美军空中封锁的计划,都同在意大利进行的“绞杀战”极为相似。所以,美军把他们的这次行动也得意地称为“绞杀战”,妄想把朝鲜半岛变为昔日的亚平宁半岛。

美军“绞杀战”的具体做法是,在横贯朝鲜半岛的蜂腰部划定一个阻滞地带,以绝大部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进行长时间毁灭性的轰炸,切断志愿军后方运输线,破坏志愿军前后方联系,窒息其作战力量。所以“绞杀战”又称为“阻隔战”、“窒息战”。

在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的程度,对决定战争的胜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志愿军入朝参战后,所需要的装备基本上不能取之于敌,所需给养也几乎不能取之于当地之民。几十万出国大军的作战和生活需求,基本上都要由国内供应。正因为如此,侵朝美军依赖其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和人民军后方战略要地、军事设施及交通运输线进行轰炸破坏,以阻止我军后勤供应,就成为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战争的发展一再加强。此时的千里运输线已经成为敌我双方鏖战的第二战场。

由于我后方各渡口在战争中的突出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导致敌人在前线战场上屡遭失败。因此,敌人视我后方渡口为眼中钉,频繁地出动飞机进行报复性轰炸,企图卡住我军供给线上的枢纽部位,以改变他们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八月二十四日上午九时许,数架敌机对清川江安州渡口进行了突然袭击。当时正值洪水末期,担负该渡口交通维护保障任务的二、三营正在紧张抢渡作战物资和抢架列柱桥。由于较长时间连续阴雨天气使敌机活动受到限制,因此部分指战员产生了麻痹思想,未能采取必要的防空及预警措施,加之当时渡口人多目标大,除二、三两个营外,还有朝鲜人民军两个连和民工上百人,各种作战物资更是堆积如山。敌机突然袭击使部队一时疏散不及,在江中漕渡和筑桥墩的军民大都遭轰炸与扫射落水,由于渡口两岸防空火力薄弱,敌机肆无忌惮疯狂轰炸扫射达两小时之久,快架好的桥梁严重毁坏。当即牺牲33人,重伤30人,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清川江水。

在敌机对渡口刚刚进行袭击时,二营营长谢意俊、三营营长徐锦云等指挥员毅然冲出指挥所,由于指挥员们亲临现场,对秩序已经较为混乱的部队进行了镇定而正确的指挥疏散,在罕见的持续两个小时的不间断空袭中,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敌人的残暴行径更加激起了广大指战员的无比仇恨,大家擦干眼泪,怀着满腔怒火,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投入了架桥战斗,在全体指战员的昼夜突击下,一座凝结着烈士们的鲜血和汗水,象征着人民工兵不屈不挠顽强精神的大桥又巍然横跨在滔滔的清川江上,大批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前线,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针对敌人实施残酷的“绞杀战”,工兵二十二团与“志后”六个分部、十个铁道兵师、十二个工兵团、两个防空哨公安师,在参战民工和朝鲜人民群众的协助下,昼夜顽强奋战在一条又一条千里运输线上,建立了铁路与公路相结合、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兵站运输网,形成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基本上解决了作战物资的补给问题,取得了战略性的重大胜利。

在十个月的反“绞杀战”斗争中,我军地面部队与年轻的空军发扬敢打敢拼的英勇作风,“共击落敌机2191架、击伤敌机2337架”,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敌人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一九五二年五月三十一日,侵朝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在汉城面对数百名记者,衰叹地说道:“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出惊人的奇迹”。此番话语真实地道出了这位美国将军的羞愧和无奈,在铁的事实面前:他也不得不承认我军的奇迹!


五、青水整训

一九五一年九月中旬,朝鲜北部汛期结束,各渡口的桥梁也很快得以恢复,缓和了交通紧张状况。十月八日,团部奉命调五连赴泰川为苏军高射炮兵司令部构筑掩蔽部,五连仅用了20余天的时间,便圆满完成各型掩蔽部45座,计578平方米的构筑任务,深受苏军的赞扬,该部负责人米士果夫向团部致函表示感谢,内容如下:

罗昌福团长

二位同志:

郭 军 政委

你们所属的工兵连,于十月九日到我部进行工程构筑,在器材短缺,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所有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都能克服一切困难,主动的设法提前完成任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完成了下列工程:

地下室3×2.7的30座;3×4的5座;4×7的6座;5×7的1座;4×6的3座。

我部对你们所属的这一工兵连,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除钦佩其伟大的革命精神,并致以崇高的谢意!

此致

敬礼!

并请对出力人员分别予以奖励

苏第122军负责人:米士果夫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十月二十三日,我团又奉命派出19名指战员配合主力部队参加攻占大和岛、小和岛的渡海作战。

大和岛、小和岛等岛屿,位于朝鲜西海岸铁山半岛的南部,距鸭绿江口约10公里。该岛及其附近的椴岛、炭岛驻有南朝鲜“白马部队”1200余人及美国、南朝鲜军事情报机构约400人。大和岛上设有大功率雷达、对空台和窃听设备,是敌人搜集我军情报及指示轰炸我东北城镇、军事目标的一个重要据点,给我军的军事行动带来了极大威胁。

为了歼灭岛上美国和南朝鲜的特务武器,拔除岛上的情报机构,一九五一年十月底,“志司”决定以志愿军空军第二、三、八、十师各一部配合志愿军五十军所属部队攻占该岛。

工兵二十二团选派19名登陆艇和操舟机技工,配属五十军一四八师参加渡海作战,在作战中有9名同志光荣立功,圆满完成任务后,于十二月七日全部归队。

进入冬季以后,消除了洪水之患,部队的任务随之趋于缓和。此时全团入朝执行战时工程保障任务已近一年。一年来,通过全团指战员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总计架设半永久性耐重桥4座,计长750米;撤收桥梁5座,计长1310米;构筑栈桥8座,计长1280米;构筑各式掩蔽部计155座;新开急造军路5430米,加修道路6650米等,洪汛期共漕渡人员61700人,军马513匹,汽车3571台,手推车4206辆,火炮49门,各种作战物资计121645吨;部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受了实战的锻炼,工程保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由于长期执行任务,部队高度分散,领导力量薄弱,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等原因,指战员中也暴露出一些思想和作风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如居功自傲、不尊重朝鲜群众、违抗命令、瞎指挥等现象,在军内外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为完成好今后的作战任务打下基础,除留三营在清川江安州渡口继续维护桥梁外,全团于十一月二十六日集结于鸭绿江南岸的小城——青水进行整训。

整训以政治教育为主,以正规化生活制度的贯彻和一定的队列制式教练为辅,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方针,着重进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志愿军政治部(以下简称“志政”)颁发的《军事纪律草案》(即“战场纪律十八条”)的学习教育,同时结合部队中出现的问题,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认真对照讨论:1、命令、指示的重视和执行情况;2、党委(支部)的领导作风;3、对政策的掌握与组织观念;4、对国家财产的爱护。讨论采取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方法逐级进行。如:团党委在检查讨论中吸收部分营党委成员参加等。由于各级高度重视,群众发动充分,整训搞得深入扎实。通过认真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典型事例谈危害,找教训,使各级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团党委中存在的如坚持集体领导差,责任心不强,政策纪律观念淡漠等问题,得到了及时纠正。使全团指战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我党我军宗旨、政策纪律、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了部队上下、内外和友邻之间的团结与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部队的政治面貌和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在此基础上,部队开展了评功评奖活动,并召开了入朝以来第一届庆功授勋大会,表彰了484名表现突出的功臣模范,(其中二等功12名,三等功129名,小功343名),极大地鼓舞了全团指战员的革命斗志,为今后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作战任务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六、反“细菌战”

一九五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晚,朝鲜伊川郡金谷里地区响起了刺目的防空警报。天亮后,人们发现白皑皑的雪地上,爬着几只奇怪的苍蝇。陆陆续续,有人又在田野里、民房旁发现了蚊子、跳蚤、壁虱……有不少还是活蹦乱跳的。

紧接着,在龙沼洞、龙水洞、外远地都发现了上述昆虫。此后,随着一架又一架美机飞过之后,在伊川、铁原、市边里、朔宁、金化、平康等地又飞来了一些冬天罕见的苍蝇、蚊子、跳蚤等令人生厌的东西。

多项类似报告汇集到一起,引起了中朝军队领导人和医务工作者的注意。经分析检查和化验发现,美军飞机投撒的是带菌昆虫和带菌媒介物,他们正在对中朝军民实施灭绝人性的细菌战!

事实正是如此。不久,在遍及朝鲜北部的4个道、11个郡,以至在中国东北的宽甸、临江和山东的青岛等地,都发现了美机投撒的“细菌弹”。这是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罪恶行径。细菌武器是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公法的大规模残害人类的武器。早在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七日,由包括美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签订的《日内瓦议定书》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却置国际公法于不顾,保护和豢养了一批日军侵华时期满洲“七三一”细菌部队的战犯,利用他们秘密研究制造细菌武器,想不到此时在朝鲜战场上找到了“用武之地”。

美帝国主义由于军事上不断遭到中朝军队的沉重打击,竟不顾世界人民的遣责与唾弃,在战场上首先使用了细菌武器,企图用“细菌战”挽回败局。为粉碎敌人的罪恶阴谋,中央予以了高度重视,从组织、物资器材和医药等方面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二月,中央军委两次发出指示,要求“必须把防疫工作当作目前部队和居民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决地进行防疫工作”。“志司”于三月一日成立了以邓华为主任的总防疫委员会,领导全军的反“细菌战”斗争。

工兵二十二团此时因战勤任务驻防在伊川郡一带,正是严重的疫区。部队在上级的统一指挥下,立即组成了各级专门组织(防细菌武器委员会),开展了反“细菌战”斗争。团“防委会”由团、营、连三级军事主管组成,副团长兼参谋长李芝田为主任,卫生连连长姜天政为副主任,各连“防委会”由连、排长和卫生员组成,连长为主任,卫生员为副主任,在各级防委会的领导下,全团组成了强大的反“细菌战”队伍,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反“细菌战”斗争。

首先,普遍进行疫苗注射,主要注射鼠疫、四联疫苗和班疹、伤寒及牛痘苗,以增强指战员的身体抵抗力,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其次,开展群众性的卫生突击周和“三灭”(灭鼠、灭蝇、灭蚊)活动,除在营区对细菌的繁殖和孳生物场所进行清除外,每人还制做了两件以上的捕鼠和灭蝇工具,经过卫生大扫除,全团各营区50米内基本做到了无脏物,并培植了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各单位还制定了卫生公约,形成了人人爱清洁,个个讲卫生的良好风气。此外,还建立严密的对空监视网,在团“防委会”的统一组织下,各连队成立了对空监视小组,并规定了责任区域,(有的单位曾多次发现可疑的“树叶子”和“昆虫”之类,都及时按规定进行了妥善处理)。

在反“细菌战”斗争中,由于全团措施有力,工作深入细致,因而没有人被传染,荣获“志后”二分部奖旗一面。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中朝两国军民彻底粉碎了美军进行的“细菌战”。一九五二年同一九五一年相比,朝鲜北部传染病发病率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美军实施的“细菌战”,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地,相反地使自己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强烈反对。


七、维护阳德至黄江一线交通运输

1、任务及分工

一九五二年二月十五日,我团奉命率一、三营前出阳德至黄江一线,担负各路段及主要桥梁的交通维护保障任务。阳黄线位于朝鲜中部,由北往南直指前沿,是我军作战物资向前线输送的一条重要补给线。该路段全长213.5公里,均为二、三级公路,计有大小桥梁52座,涵洞34座。较大的渡口有文城、城北和黄江三处。文城渡口位于南江与圣旺江的交汇处,水流湍急,两岸地势陡峭,因水泥大桥遭敌机破坏,仅靠一座临时木桥维持通车;城北渡口是临津江上游一个较大的渡口,是通往“三八线”中线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黄江渡口位于临津江下游,靠近前沿,两岸地势开阔,树木稀少,目标明显,敌机封锁严密,江上的水泥大桥同样遭敌机破坏,依靠木桥勉强维持通车。由于敌人对我军后方补给线实施“绞杀战”,出动飞机疯狂轰炸,因此,各路段已是弹坑累累,路况极差,有的路段严重坍塌,车辆通行十分困难。

根据工程量大、任务艰巨的情况,团将一营配置在支下里经伊川至黄江一线,重点负责维护松停、城北和黄江三座木桥及铜店岭路段,并在黄江增架一座高水位木桥以缓解交通紧张状况;将三营配置在阳德经文城至支下里一线,重点担负阳德、仙岩和文城三座桥梁的维护及广砚岭、地境岭等路段的抢修任务,并重新架设新谷桥、支下桥、松项桥等中小型桥梁,排除道路上泥泞和塌方,填平弹坑,整修路面,沟通排水和为桥梁备料。经过两个月的突击作业,全区路况普遍得到了改善,缓和了交通紧张状况。在施工中,各连队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就地取材,自编土筐7000多只,自烧木炭1.8万余斤,并搜集废铁用自做的“小铁匠炉”自造铁钉6.9万多颗,解决了施工中材料器具不足的问题,保证了任务的完成,同时为国家节约了资财。

2、第二次抗洪斗争

六月初,全团陆续转入了紧张的抗洪斗争。根据各渡口的实际情况和上次抗洪的经验教训,各渡口采取了多种手段保证交通畅行。如:在文城、黄江渡口,利用原水泥桥墩分别架设了一座50米和90米的应用吊桥。为防止敌机轰炸,采取白天将吊桥撤收,傍晚再行铺设的方法。同时还在两渡口各设滑纲渡场两处作为辅助手段;在城北渡口,共设置了三处滑纲渡场予以保障。此外,各渡口均设置了结构门桥和舟桥以作备用。为减少材料的损失和浪费,适时撤收了一些抗力较弱的低水位桥。

八月二十四日晚,一连二排在排长邢炳权、副排长于俊道、工兵助教白宝清的率领下,在城北渡口执行门桥漕渡任务。上半夜十时左右,由于水急浪大,门桥承载作战物资过重,导致固定在江两岸滑纲渡场带动门桥滑行的钢丝缆绳突然崩断,门桥当即被漩涡卷翻,门桥上的人员全部掉江落水(在这次事故中,连部文化教员于兴波不幸溺水牺牲),其中有一位身带重要文件的朝鲜人民军中尉军官不悉水性(上门桥时因匆忙没有穿救生衣),被洪水冲向下游。六班战士余如意听到呼救,奋力游向下游赶去抢救。此时正值洪水期间,水流湍急,加上深夜,一片黑暗。余如意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同恶浪洪水顽强搏斗六小时之久,被冲走八十余里,在接近与黄江口汇合处附近,终于将这位人民军的同志救上岸。几天后,这位人民军军官李炳华所在的单位——朝鲜伊川郡社会安全部负责人专程到“工指”表示致谢。余如意英勇抢救朝鲜人民军战友的事迹很快在部队和当地群众中传为佳话。根据余如意的英雄事迹及增进中朝友谊作出的贡献,团党委作出决定:并报“志政”批准,给余如意记了一等功。

在整个洪汛期间,虽然各渡口原有木桥均遭敌机轰炸或被洪水冲毁,吊桥也多次被炸坏,但由于采取了多种保障措施,因而交通始终没有中断。据不完全统计,洪汛期间共漕渡汽车6013台,各种火炮138门,马车651辆,军马1217匹,人员40880人次,各种作战物资61610吨,有力地保证了前线的作战需要。


八、熙川扩宽急造军路

在一、三营接受阳德至黄江一线交通工程保障任务的同时,二营接受了配属友邻部队扩宽熙川至阳德急造军路的任务。三月十七日,二营由青水直抵熙川,担负从熙川经五岭至南星里全长36公里道路的扩修任务。该路段系一九五一年新修的三级急造军路,属岩石山路,路幅狭窄,转弯半径小,工程艰巨。由于二营从未担负过筑路工程任务,缺乏技术和实践经验,指战员对此信心不足。为调动部队的积极性,提高工程进度,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营党委发出了“开动脑筋、提高工效、为团队争光”的号召,各连随即在实行分工包干的基础上,开展了劳动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吴风仁小组首创了八小时钻孔(打炮眼)5.78米的纪录,继之杨俊杰小组又创了6.83米的新纪录,后张云久小组又突破了8.76米的大关,超过了友邻部队的最高纪录。经过两个月的突击,将全线路面均扩宽到7米以上,圆满完成了任务。全工期共排方55272立方米,其中石方43722立方米,土方11550立方米。

六月二十五日,二营四、六连先后奉命赴会昌、车马洞为“志后”和“工指”机关建房。至九月二十三日圆满完成任务。共新建各式房舍94座,修补房舍137座,受到洪学智司令员的表扬,并获“志后”政治部颁发的奖旗一面。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张林成,满族,一九六三年生,籍贯,辽宁省开原市靠山镇郭家沟村,出身农民,小学学历,历经自学。学术职务系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九一八战争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辽宁省历史学会铁岭市分会常务理事、铁岭市作家协会会员、开原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现从事影视艺术创作与“东北绿林”特色文化研究。联系电话:13504102503(微信同号)



责任编辑:


开原市历史学会会长、开原市政协委员、六十集《口述历史》电视系列纪录片总导演、【开原古城网】、【开原历史学会网】总编辑王义


版权声明:该文创作为作者多年心血,转载请联系作者或在本网站“在线留言”



 
上一篇:烟 雨 龟 山 -----曾经洒下辽北抗日义勇军鲜血的主战场 文/张 林 成(辽宁 开原)
下一篇: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二十二团 赴朝作战纪实 《鏖 战 千 里 运 输 线 》(中) 文/ 张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