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PRODUCTS

咨询电话

0410 73663731

13604100731

邮 箱

2892034127@163.com

首页 > > 咸州资讯
《我在第二故乡开原业余考古往事三题》 文/王绵厚(著名考古学家,原辽宁省博物馆馆长。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曾任教于开原县上肥地中学)
发表时间:2021-01-30     阅读次数:     字体:【


我在第二故乡开原业余考古往事三题


文/王绵厚(辽宁·沈阳)


庚子(2020)之春,正是新冠病毒爆发之时,百日居家困守闲读。此刻也正是我在朋友的动议和帮助下,准备编纂《东北亚考古践行录》之际。居闲回顾往年从业经历,不免首先想起50年前,我刚从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被分配至辽北开原的磋砣岁月,特别是文革结束前从事业余考古的那些陈年旧事。这是在2010年北大同学会编写的“老五届记事”中,被我称为“在辽北开原第二故乡留下的‘第一个情缘’”。现择其中的三件亲历的业余考古往事,聊记游子情怀。


第一件事是刚到开原,等待分配时考察开原老城。说是考察,这是考古学的术语。在当时充其量算掠影参观,我在以往的回忆中已有提及,其原委是当年(1970)三月,我们北大毕业生一行29人刚到开原,住在县招待所等待分配。在领导见面讲话后,我利用第三天闲暇的时间去开原老城做调查。受所学专业的影响,我喜欢到各地寻找乡邦古迹。早在北大读书时,就参观过周口店、十三陵、八达岭、元大都旧城垣等遗迹。又如1968年随军宣队张指导员奉派赴五省外调时,我也顺便参观过郑州、太原、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重要史迹和博物馆。更主要的是,1965年在校学习时,由业师宿白和阎文儒先生推荐,我曾最早读过《东北通史》,对辽北铁岭为银州、开原为咸州略知一二。在我当时的观念中,开原县城就应该是古代咸州。但从一下火车到住了两天后,我都没看到一点古城的影子。这种有疑的印象,可能是因为我的老家海城(与开原同为辽至明清时期的古城)在文革前,依然是古城犹存的缘故吧。于是第三天早饭后,我向招待所服务员打听开原还有什么古迹。服务员告诉我,在20里外的老城,我才恍然大悟。正好当天没有集体活动,我于是一个人偷偷花二毛钱,从火车站乘公交车到老城。因知道此行为“私行”,就连一同分配到开原的同班同学王金路我也没敢告诉。一下公交车,我老远就看到古城内的砖塔(后到辽宁省博物馆后方知道叫崇寿寺塔)。走近一看却十分失望,残破的太过厉害,几乎看不到完整的塔檐。但大清河边的旧城垣却十分清晰,那高大的城基和宽大的青砖,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命运未卜的我,迎着瑟瑟春寒,站在大清河旁的古城废墟上,不禁感慨良多。我曾触景生情草作一首《荒城励志》,并将其收录在《三古斋诗赋》中:燕园一别浪迹身,独往荒城作古吟。龟筮有灵终难卜,不惮命乖靠酬勤。这次偷闲私访开原老城,虽然在专业上无大收获(因当时我连辽代与清代的城砖都分不清),但却开启了我在开原两年多乡邦史迹考察的兴致,以至于有多次类似的业余考古之行。


第二次业余古迹考察,应属1971年五一节的开原八棵树之行。当时我正在上肥地中学从教,同校执教的杜长新老师是个老文化人,他因我学考古出身,曾向我介绍八棵树有古迹,这一直成为我心中的要事。八棵树与上肥地只有15公里的距离,于是我利用五一节假期,经郑洪生兄介绍,搭当地公社农民的运货拖拉机,前往八棵树考察。由于必须搭此拖拉机当天返回(当年两地无公交车),我只在当地老乡带领下,匆忙看了村东的一处高丽城土城,并逛了一趟集市即回到学校。这次八棵树古迹考察,虽然没有后来马家寨印象深刻,但该镇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让我感受颇深,这与一年后由县城再去八棵树体会的交通要镇勘合,即开原八棵树,至少在千年前已是辽北通向吉林松花江的夫余——契丹古道中枢。十年后,当我启动国家项目《东北古代交通》时,方悟到当年出于业余爱好前往八棵树所踏访的古迹(当时没看出是城),应当正是这条由吉林市东团山古夫余“濊城”沿松花江西行,进入清原土口子到咸州(今老开原)千年古道上的一座高句丽古城。这应当算是我与东北古代交通史及高句丽研究在开原埋下的一桩姻缘。


第三件事是在1971年秋,我供职于开原教育局(当时叫县革委会教育组)。有一次奉派到下肥地和靠山中学调研教学工作,我本想就近看看一同分配到靠山公社的王姗姗等同学,但当时无法提前联系,至靠山中学后,才得知王姗姗刚好外出。当天正值星期日,于是我想去临近的马家寨中学看看另一个老同学。不巧的是,他也回大连老家了。周日闲暇,二位老同学又都不在,我有些失落。在与校传达室工友闲聊时,我向他打听马家寨是怎么来的。工友的回答令我惊叹,他说:“我们的寨子可有年头了,这学校就在高丽城里。”听到这话,我心里一怔。因为这二年我与当时县教师学校校长田树平先生等,先后调查过西丰县城子山山城和威远堡七鼎龙潭寺山城,对古城已有所了解。难道马家寨也是这类山城?兴致之下又承那位热心师傅找来一同学引路,我登上围绕在马家寨中学的山城四周。果然与龙潭寺山城一样,只是范围大大超过了龙潭寺山城,而偌大的盆谷式却如出一辙。我常常说相信世上有情缘和机缘。这一完全偶然的马家寨山城考察,在近40年后(2008)的《辽沈晚报》上,被同仁铁岭市博物馆副馆长周向永先生谬赞为“第一个以专业的文化工作者身份发现马家寨山城的人”。如果真是,也完全属于巧合。如同1980年调查辽东长城史迹时,在本溪威宁营发现了汉、明时期边堡、墩台重叠的那一次;或者2013年清明节与张福有、肖景全共同发现沈阳东郊正遭破坏的青桩子古城〈就城内出土“都官”汉瓦来看,余考其为中部都尉城)那一次。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有人称鄙人是古迹调查的“福将”,倒不如说是对一片初心的酬谢。


今应开原市历史研究学会之邀,把这五十年前的从业往事,献给曾留下我青春记忆的第二故乡桑梓之地。



作者简介:



王绵厚,字博文,号三古,辽宁海城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83至1984年入吉林大学古文献研究班。

历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辽宁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沈阳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和辽宁省政协文史馆首批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兼职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渤海大学、燕山大学、大连大学兼职或客座教授,东北师大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国家社会科学基本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高句丽渤海研究专项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社科基金重点专项《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论纲》首席专家。开原市历史研究学会顾问。

多年从事东北历史考古与古民族研究。尤致力于东北历史地理、东北亚交通史和高句丽、夫余、契丹等边疆民族考古和长白山区系考古民族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已完成国家科硏规划项目十余项,出版个人专著十六部,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高句丽古城研究》曾获辽宁省社会科学首届政府一等奖,《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图书国家出版物奖。《辽宁省燕秦汉长城资源调查报告》被列为“十三五”期间全国考古学重要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王义 开原市政协委员、开原市历史研究学会负责人、六十集《口述历史》电视系列纪录片总导演、开原古城网和开原历史学会网总编辑



 
上一篇:《辽河文明与“红山古国”和“燕亳方国”的文化反思》 ——浅论辽河文明在中华早期文明形成中的历史地位 文/王绵厚(原辽宁省博物馆馆长)
下一篇:三古研究六十年沧海拾贝 ——写在《东北亚考古践行录》编后 文/王绵厚(辽宁·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