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PRODUCTS

咨询电话

0410 73663731

13604100731

邮 箱

2892034127@163.com

首页 > > 咸州资讯
三古研究六十年沧海拾贝 ——写在《东北亚考古践行录》编后 文/王绵厚(辽宁·沈阳)
发表时间:2021-01-31     阅读次数:     字体:【


三古研究六十年沧海拾贝


——写在《东北亚考古践行录》编后

文/王绵厚(辽宁·沈阳)


回忆六十年走过的从学习到从业之路,用著名古文大师韩愈的话,可概括为一句话: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即在学习从业的道路上,从实践和人文的环境中,不断加深对“道”的认知,同时在各个阶段不断得到师友的提携和传教。而这些提携和传教,最早的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故乡海城腾鳌东甘村小学的付恒文老师,为鞍山师范毕业的师长,是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初读唐诗的启蒙者。其后进入海城五中(腾鳌中学)的六年,又先后有初中时代的张秀清老师和高中时代的袁大方、都长贵等老师的厚爱。特别是已故高中语文老师袁大方,是最早教我读古文观止和唐宋八家文钞的师长,他还指导我填报考取北京大学的志愿书,使我终身难忘。正是这些青少年时代“求道”人生路上的指路人引导,方使我在19岁的弱冠之年迈进北京大学,开启了从事考古专业的关键一步。经过两年的努力,在朋友和学生的帮助下,《东北亚考古践行录》编讫。在这部回忆录即将付梓之际,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东北史界人物》邀稿时,我曾写过一篇《在东北史地研究中沧海拾贝》的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这本随感录也是一部“拾贝集”。遂仍以此为题书于编后,以为小结。


回忆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六十年甲子之岁来,个人的学习和从业历程,除就学和工作的社会实践外,正如我的学生都惜青等人的总结,用“探索中国东北三古研究六十年”概言之。而个人体会,这六十年从学习耕耘、专业探索的角度,又可列为三块主要耕耘热土和五个主要专业领域。


从个人从业经历的时间上看,第一块学习耕耘的热土,是与北京大学学习阶段有启蒙渊源的辽北开铁地区和辽东二江(鸭绿江、浑江)和二河(太子河、苏子河)流域。1965年,我时读大学二年级。在北大考古专业资料室,巧遇时任教研室副主任的宿白先生和负责图书的阎文儒先生。两位先生都是辽宁人,宿白先生祖籍沈阳,阎先生祖籍义县。交谈中,二位前辈因乡缘情怀对我这个小老乡格外关照。问我学考古知道不知道辽阳的金毓黼先生。我说小时只知道辽阳有压倒三江的王尔烈。二位先生说在东北学历史考古首先应知道金毓黼,并当场推荐借阅了《东北通史》。初读东北史方知秦开却胡、燕王喜败辽东、母丘俭征高句丽和契丹兴起等史事。学生时代这一带有乡缘情结的经历,使我初立仿效金毓黼等先贤的雏志。这为四年后(文革中)我在辽北开原等待分配时,探访《东北通史》中的开原咸州(即初寻乡邦史迹的开原老城之行)埋下种子。此后的二年中,我公余踏察西丰城子山和开原马家寨山城等,也完全是这种“乡缘”驱动的。30多年后(2008年),同道学人铁岭市博物馆副馆长周向永先生,在《辽沈晚报》著文,称我是“第一个作为专业的考古工作者对这处山城进行田野调查的人”,并与出版的《高句丽古城研究》联系起来。这实则是对我的一种带有偶然机缘的谬奖。但这些乡缘情怀的调查,确是我入辽宁省博物馆后真正开始高句丽古城考古调查以及辽东青铜文化与高句丽起源关系等研究的奠基期。从而可算从业考古践行的第一方热土。


考古践行的第二方热土是辽西大凌河流域。这是我从1972年调入辽宁省博物馆后,最早从事考古实践的启蒙地之一。与辽东高句丽古城调查一样,均开始在20世纪70年代初。入辽博当年不到一个月的1972年春,我即奉派参加辽宁省首届文革考古培训班在北票丰下夏家店下层遗址的全程发掘。名义上参与业务指导,实际上对我一个文革期间在校未参加考古实习的毕业生来说,是一次真正的考古实习。次年,又参加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森水先生主持的朝阳鸽子洞发掘。其后,大凌河流域的考古调查,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启动《东北古代交通》编写之际,重点对大凌河南源的建昌要路沟、建昌东大杖子、喀左北洞、喀左黄道营子、朝阳水泉、凌源安杖子和北源的朝阳大庙乡土城子、朝阳大青山、喀左郑杖子及敖汉大甸子等进行专题调查。40年来总计10余次(见《东北亚考古践行录》)。这十余次考古调查和二次参与考古发掘,集中围绕三个专题。即大凌河流域交通地理;大凌河古道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埋藏性质和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与“燕亳”的历史定位。由此形成我“辽西三大考古问题”的实践基础。


从业考古践行的第三块热土,即纵贯东北三省的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驱动这一考古实践的动因主要有二个。一是如上述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对高句丽、夫余、渤海等史迹的调查(因该三项全在长白山区系)。二是三项国家课题的研究所需,即:中国东北与东北亚交通研究所需对高句丽南北道、夫余契丹道、渤海朝贡道的调查,21世纪初与刘厚生先生等启动《中国长白山文化》编写的调查,以及十年后启动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专项《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论纲》编写的调查。这三大国家课题的研究先后历时30余年,使我对长白山文化从局部的地域文化渐进渐深地认识到应该是东北亚核心区域具有原生型特点的独立文化区。作为新世纪“考古中国”的重大项目之一,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的研究,应是一座有待深入开发的“学术冰山”。


在简要回顾从业历程的三块考古践行热土后,反思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基本供职在文博行业,专业层面上的研究领域,除了依托这三块考古践行热土外,主要是结合十余项国家和省级研究规划课题,重点关注如下五个方面。


其一,三古研究的第一项——东北古地理和东北亚交通史研究。这是启步在20世纪70年代,由历代(重点是汉、高句丽、辽)古城址调查开始的专题研究。其成果除相关论文外,主要有三本专著:1989年的《东北历史地理》,1989年的《东北古代交通》和2016年的《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略以欣慰的是,该项研究的最近一部专著,获评国家2019年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这是对个人几十年专业探索的社会认同。


其二,高句丽古城考古调查及辽东青铜文化与高句丽起源关系研究。这是与古城调查几乎同步的专题研究,是我倾注心力最多的研究之一。其代表性成果,也主要反映在三部专著和专集中。即2002年出版的《高句丽古城研究》、2004年出版的《高句丽与濊貊研究》、2017年出版的《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其中国家文物局边疆民族考古项目的《高句丽古城研究》,分别获当年全国文博十佳图书提名奖和首届辽宁省社会科学成果(省政府奖)一等奖。


其三,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研究。这一综合研究与前二项相比,虽起步较晚,但其基础是先期进行的夫余、高句丽史迹调查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同时,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几项国家课题研究息息相关。即1991年启动的《关东文化大辞典》、2002年启动的《中国长白山文化》(独立执笔考古编)、2018年启动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专项《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论纲》。这三部著作,各相隔十余年。三十年间我对长白山区系考古、民族与文化的认识,也在东北史、交通史和夫余、高句丽等民族研究基础上不断升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识知体系。诸如:长白山区系为独立文化区;辽东“二江”和“二河”流域为高句丽起源和早期山城、五部的中心;长白山区系以山系、水系、族系和考古学文化交织形成的地域特色;南貊与北濊的文化分区认同;长白山区系三纵三横的山系文化分区,以及辽宁系青铜短剑文化主体的“南貊说”等。这些问题虽然有些尚未形成共识,但确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大区域考古、民族与文化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承载着这一特殊跨国区域研究具有前瞻意义的学术领域。


其四,秦汉东北史研究。这一研究的基础是上述对东北古地理、古民族的研究实践,并分别与二项省级规划有关。一是辽宁“八五”社科规划之《秦汉东北史》;二是省重点文化工程之《辽宁文化通史》。前者是个人专著,后者的组成之一——秦汉史专卷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研究。此外,还包括在东北(辽宁)秦汉史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东北三大地域文化论以及汉郡文化的划时代意义等。其中东北三大地域文化论区别于传统东北民族的 “四系说”,提出辽西之燕亳、辽东之濊貊、长白山北系之肃慎为东北土著三大族系。以上种种可为东北史研究抛砖引玉。


其五,辽海长城史迹与长城文化。该项研究与上述不同是,不是最初由个人动议启动的研究,而是由国家或省专题规划,个人承担任务所为。主要是在21世纪初应骋国家文物局项目组,先后参与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国家、辽宁省长城调查验收专家组工作。并从2008年开始,受辽宁省文物局委托,主笔两部辽宁省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编写。从主持这一工作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信息了解,这两部调查报告均为出版较早、质量较高的代表性著作。而2020年底,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在其总结报告中,将《辽宁省燕秦汉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忝列为“十三五”期间中国考古学重要学术成果之一。这是对所有长城资源调查研究人员前后十年辛苦的莫大鼓励。


以上简要回眸了近六十年的甲子从业之路。广阔的关东辽海大地和辽沈文博事业,不仅是我的桑植之地,也是我个人成长的熔炉。略献微薄,是赤子之责。点滴收获,堪称为中国东北和东北亚这一大区域考古、民族和文化浩瀚史迹研究中的“沧海拾贝”。恕有自诩和掛一漏万之舛误,敬希方家指正。


作者简介:



王绵厚,字博文,号三古,辽宁海城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83至1984年入吉林大学古文献研究班。

历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辽宁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沈阳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和辽宁省政协文史馆首批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兼职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渤海大学、燕山大学、大连大学兼职或客座教授,东北师大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国家社会科学基本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高句丽渤海研究专项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社科基金重点专项《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论纲》首席专家。开原市历史研究学会顾问。

多年从事东北历史考古与古民族研究。尤致力于东北历史地理、东北亚交通史和高句丽、夫余、契丹等边疆民族考古和长白山区系考古民族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已完成国家科硏规划项目十余项,出版个人专著十六部,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高句丽古城研究》曾获辽宁省社会科学首届政府一等奖,《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图书国家出版物奖。《辽宁省燕秦汉长城资源调查报告》被列为“十三五”期间全国考古学重要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王义 开原市政协委员、开原市历史研究学会负责人、六十集《口述历史》电视系列纪录片总导演、开原古城网和开原历史学会网总编辑




 
上一篇:《我在第二故乡开原业余考古往事三题》 文/王绵厚(著名考古学家,原辽宁省博物馆馆长。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曾任教于开原县上肥地中学)
下一篇:考古调查中的陶器采集与分析 文/王绵厚(辽宁·沈阳)·(原辽宁省博物馆馆长、辽宁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开原市历史研究学会顾问)